这个火爆京沪的“古蜀宝藏”展 策展人帮你划好看点-尊龙凯时平台入口
“探秘古蜀文明之三星堆与金沙”展览,今年暑假前夕在北京大运河博物馆(首都博物馆东馆)开幕。即使是北京连续高温,也没有抵挡住观众一睹文物真容的热情。
北京大运河博物馆(首都博物馆东馆)“探秘古蜀文明——三星堆与金沙”展览现场 新华网 刘璐 摄
借展说展 观展策略
今年是三星堆遗址考古发掘90周年,四川广汉三星堆博物馆、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等12家文博机构极具古蜀文明特点的文物265件(套)组团抵京,这些文物被分为“发现三星堆”“解读三星堆”“定位三星堆”三大篇章,呈现三星堆与金沙文明的独特魅力和艺术成就。
“因为三星堆和金沙文化有一个前后的关系,所以这次展览也选择了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的一些典型器物,比如说一些眼形器,有蛇、龙、虎,还有玉环、玉璧以及2024年新清理出的一些文物,比如4号坑和其它坑新发掘但还没有展出的文物,我们也选择了20多件展出。”策展人、首都博物馆研究馆员高红清介绍说。
高红清:“这个展设计的初衷是让大家都可以从自身的角度去研究三星堆。我们从研究的角度出发,要关注考古信息,包括出土报告,这件文物是怎么被发现的,它是从哪个坑被发掘出来的,基本的形态是什么样;第二就是解读,把古代文献和大家熟悉的古代典籍《山海经》《周礼》等作为参考,观众就可以从考古本身的文物信息和这些材料来解读三星堆,得出自己的结论。”
“网红”文物背后的故事
三星堆与金沙文化一脉相承,共同勾勒出古蜀文明发展演变的壮丽图景,在世界青铜文明史上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这是在三星堆遗址考古发掘现场3号“祭祀坑”拍摄的青铜面具。新华社记者 沈伯韩 摄
2021年三星堆遗址出土一件经纬组织明显的丝绸实物残留物,并在7个三星堆“祭祀坑”中都发现了大量丝织物遗痕,这印证了在3000年前的古蜀王国已经开始使用丝绸。
“三星堆丝绸制品残留物的发现证实了古蜀是中国古代丝绸的重要起源地之一。”四川省文物局局长唐飞说。
修复焕生机 文明得重现
郭汉中是三星堆博物馆陈列保管部副部长,从事文物修复工作已40年。作为三星堆博物馆的资深修复师,他深度参与了三星堆目前已发现的全部8个祭祀坑的发掘工作,累计修复文物6000余件。
郭汉中在三星堆博物馆文物保护和修复中心清理大口尊 资料照片
青铜大立人出土照片。(资料照片)
1986年,青铜纵目面具和青铜大立人都是出土于三星堆遗址二号祭祀坑。青铜大立人被发现时已经断成了两截,下半部分更是被氧化得十分严重,已经承受不起大立人的重量了,最后是通过内加固的方式来修复,才得以呈现在现今的观众面前。
修复千年之前的文物并非易事,特别是三星堆出土的这些参考资料、线索都少之又少的文物,修复难度更是超乎想象。
青铜纵目面具出土照片。(资料照片)
当被问及这些造型复杂的青铜文物,在修复时有什么难度和挑战时,郭汉中向记者介绍,“最麻烦的是这些文物根本没人见过,我们手头也没有关于这些文物的任何资料和线索。青铜器长期深埋于地下,其物理特性发生了哪些变化,是否存在材质疏松的问题,这是不容易判断的。所能做的就是大胆假设,小心尝试,利用自制工具将青铜器拼接起来,然后根据以往经验尝试焊接。”
郭汉中将断开的神坛底座抬杠力士像头部与身体进行比对。新华社记者 刘坤 摄
随着科技的发展,修复文物的流程和理念也更为先进。以三星堆遗址为例,从三号到八号祭祀坑,文物发掘逐步引入“黑科技”:金相显微镜、便携式x射线荧光、扫描电镜、超景深显微镜……“现在用的3d打印,对修复有一定程度的帮助,可以减少工作环节。”郭汉中介绍说。
记者:童方 刘坤 陈钟昊 袁晗
- 2016-08-04
- 2017-04-06
- 2017-09-07
- 2017-09-07